2023年10月,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,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,这标志着党的历史自信、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。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,文化兴则国运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。在新时代,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我们的重要使命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理念,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。从“自强不息”的奋斗精神到“天下为公”的社会理想,从“民惟邦本”的治国理念到“和而不同”的处世之道,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,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,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,是我们的根脉与灵魂,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。
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,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,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,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。
然而,仅仅传承是不够的。我们还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创新,创的是新思路、新话语、新机制、新形式,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、辩证取舍、推陈出新。”
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,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、整理和阐释,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。例如,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、影视创作、动漫游戏等领域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、时尚元素相结合,产生新的文化业态。同时,我们还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大胆探索、勇于创新,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文化作品。通过创新性转化、创造性发展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我们还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“走出去”,通过文化交流、文化贸易等方式,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,促进中外文化的互学互鉴。
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,我们还应努力创造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,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。文化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,只有贴近群众生活、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,才能真正打动人心。这就需要文化创作者深入基层,了解群众需求,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作品。
近年来,一些聚焦普通人生活的影视作品广受好评,如《山海情》真实再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,让观众在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,也被剧中人物的坚韧与奋斗精神所打动。还有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,如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国家宝藏》等,通过新颖的节目形式,激发了广大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,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,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,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。
推动文化繁荣发展,文化工作部门、文化机构、文化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使命。文化工作部门要发挥好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,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,制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法规,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同时,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,规范文化市场秩序,确保文化产品的质量。文化机构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,整合资源,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。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,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文化工作者则要坚守文化初心,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文化作品。要勇于创新,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,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展现时代风貌。
让我们携手共进,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文化思想的新篇章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(笔名:蔡清风)